(网经社讯)导读:近日,阿里老员工元安(花名)发表万字离职感言,谈及阿里的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及相关建议,马云也对该帖子进行了回复与点赞。在此背景下,本着友善提醒、共同推进平台健康发展的初衷,网经社推出《AI视角下互联网公司“大厂病”问题、根源与解决方案”系列大型策划》(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s://www.100ec.cn/zt/dcahdcb/)。
从阿里系(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淘天集团、虎鲸集团、本地生活集团、菜鸟网络、蚂蚁金服集团等)切入,延伸至头部互联网大厂包括腾讯集团、京东集团、拼多多、抖音集团、快手、美团、携程、滴滴出行、网易、百度、58同城、小米、贝壳、哔哩哔哩、去哪儿、唯品会、途虎养车、猎聘等,以及知名MCN机构包括谦寻、美腕(美one)、无忧传媒、宸帆、东方甄选、交个朋友、遥望科技、三只羊、辛选集团等。该系列借助AI大模型,通过客观、系统分析,并给出对应建议(AI生成内容或存在偏差,内容仅供参考)。
阿里云作为全球云计算领域的先行者,正推动着从规模快速增长期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升级。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公司内部难免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这也是众多互联网大厂存在的通病。本文分析了阿里云面临的问题、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阿里云及同行提供参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品 | 网经社
撰写 | DeepSeek
编辑 | 黄玉宙
审稿 | 云马
配图 | 网经社图库
一、安全挑战、业务增长和AI转型问题
阿里云近年来频繁出现技术故障,2023年11月发生的全球大范围故障尤为严重,导致多个阿里系应用(如淘宝、闲鱼、钉钉等)无法正常访问,持续时间超过3个半小时。更近期的2025年6月,阿里云又因DNS解析异常引发全球性服务中断,影响了大量依赖阿里云服务的企业。这些故障不仅损害了阿里云的可靠性形象,也给客户业务造成了实质性损失。
安全挑战方面,阿里云曾因Log4j2漏洞事件(2021年)被工信部暂停作为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6个月,暴露了其在安全漏洞上报流程上的缺陷。尽管阿里云已通过CSTIS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但第三方服务依赖(如OSS、CDN)和开源组件漏洞(如Log4j2)仍是主要风险点。此外,随着AI技术的普及,新型网络攻击(如AI驱动的攻击)对阿里云安全防护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阿里云的业务增长正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阿里云营收增速仅为3.5%,远低于亚马逊AWS的25%和微软Azure的20%。在国内市场,阿里云虽仍以34%的份额保持第一,但面临华为云(19%)和腾讯云(16%)的强力追赶。国际市场方面,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仅为9.55%,排名第三,远落后于AWS(33%)和Azure(21%)。在欧洲市场,阿里云收入更是同比下滑8%,凸显全球化战略执行中的困难。
AI转型压力是阿里云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虽然阿里云在AI领域投入巨大(未来三年计划投入3800亿元),但技术落地与商业价值转化仍存在差距。2025年Q1,通义千问模型实现1250万次下载,但如何将这一技术优势转化为核心业务增长动力,仍需进一步探索。
总之,阿里云正遭受典型的"大公司病"困扰,包括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失效、创新活力不足以及内部协作效率低下等问题。2024财年,阿里云员工流失率高达26.5%,远高于京东的15.4%,表明人才激励机制存在严重问题。
二、技术故障、业务增长和组织管理问题的根源
技术故障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阿里云早期采用的神龙架构在大规模部署时暴露出性能隔离和资源调度问题,特别是在多租户环境下难以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其次,CIPU(云基础设施处理器)虽已迭代至2.0版本,但尚未全面替代旧架构,导致新旧系统兼容性问题频发。2024年CIPU 2.0版本虽然提升了整机稳定性20%,带宽性能达到400Gbps,VPC可达6000万pps,但全球故障表明其部署范围和成熟度仍有不足。第三,DNS解析系统的缓存同步机制存在缺陷,在根域名配置或第三方依赖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全球性故障难以快速恢复。
业务增长困境的根源在于:首先,传统云计算业务增长放缓,而阿里云未能及时完成从IaaS向PaaS/SaaS的战略转型。2024年数据显示,阿里云IaaS收入占比仍高达68%,而PaaS仅占22%,SaaS仅占10%,明显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的业务结构。其次,在短视频、社区团购等新兴赛道中,阿里云未能形成有效优势,导致相关业务收入增长乏力。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本地生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仅10%,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0%以上增速。第三,国际市场份额增长受阻,欧洲市场因数据本地化要求和地缘政治因素面临合规与信任挑战,北美市场则被AWS和Azure牢牢把控,难以突破。
组织管理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首先,职级体系与晋升标准不透明,员工普遍反映"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积极性下降。2023年7月,阿里云启动职级体系改革,取消P序列改为14-28级,P8以上员工走组织任命形式,但这一改革未能有效解决激励模糊问题。其次,决策流程冗长,部门壁垒严重,导致创新活力不足。员工吐槽"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问题,跨部门协作常因信息分散、沟通低效导致项目延误。第三,管理层频繁变动影响战略连贯性。2022-2025年间,阿里云经历多次高层调整(如张建锋卸任、任庚离职),战略方向不断变化,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执行。
此外,股权激励政策未能适应AI时代需求。阿里云虽在2024年4月引入"长期现金+季度归属"的新激励模式(缩短股权归属周期,由每年归属1/4改为每个季度归属1/16),并扩展了激励对象范围,但员工仍担忧股价低迷导致股权价值缩水。这一政策调整虽增加了员工收入的确定性和流动性,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薪酬与绩效脱节、晋升标准不透明等问题。
三、技术创新战略与组织变革方案
针对技术故障与安全挑战,阿里云应加速技术创新,构建AI+云的全栈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首先,全面部署CIPU 2.0架构,替代神龙旧架构。CIPU作为阿里云新型计算体系的核心,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向下接入云基础设施物理资源,包括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进行快速云化和硬件加速;向上接入飞天云操作系统,管控全球200多万台服务器,提供更高性能、更低价格、更可靠的云计算服务。在2024年"双11"中,CIPU架构将弹性成本节省了25%以上,证明其技术优势可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阿里云应加速CIPU在公共云和专有云中的全面部署,解决多租户环境下的性能隔离问题,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强化安全技术投入,构建新一代安全体系。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阿里云应建立基于AI的主动防御机制,将安全防护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同时,完善安全漏洞上报流程,确保在发现重大安全漏洞时能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协同行业共同应对。此外,加强开源组件的安全管理,建立全面的漏洞扫描和修复机制,降低Log4j2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优化DNS解析系统,提升全球服务可靠性。针对2025年6月的DNS解析异常事件,阿里云应深入分析根本原因,改进缓存同步机制,确保全球性服务中断能够快速恢复。同时,加强与全球根域名服务器的协同机制,提升解析系统的抗攻击能力,防止DDoS等网络攻击导致的服务中断。
针对业务增长困境,阿里云应调整市场拓展策略,聚焦AI基础设施与全球化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
首先,加速AI基础设施商业化,提升PaaS/SaaS业务占比。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基础设施(AIIaaS)市场份额中,阿里云以23%位居第一,远超第二名和第三名总和。在生成式AI基础设施领域,阿里云取得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市场的双项冠军。阿里云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AI相关产品收入持续增长。通义千问已应用于B站、极氪等企业,显著提升效率(如极氪接入后知识库问答命中率达98%),阿里云应进一步扩大这些成功案例的影响力,推动通义千问在更多行业场景中的应用。
其次,差异化布局欧洲市场,应对地缘政治挑战。阿里云在欧洲市场面临AWS和Azure的强势竞争,以及数据本地化要求和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合规与信任挑战。阿里云应采取"本土化"运营策略,在欧洲建设更多本地数据中心,获得当地合规认证(目前已有超过150项安全合规认证),并与本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例如,阿里云已与埃森哲、菜鸟合作推出面向高奢零售与物流行业的智能解决方案,并在法兰克福节点上线一系列AI相关产品。这些成功案例应进一步扩大,形成欧洲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三,与阿里巴巴集团协同,打造"云+电商+支付"的超级协同网络。背靠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形成了"云+电商+支付"的超级协同网络。2024年"双11"期间,其弹性扩容能力支撑了每秒62万笔的交易峰值,而菜鸟网络通过阿里云AI算法将物流成本压缩14%。这种生态捆绑,让阿里云在政企市场如鱼得水。阿里云应进一步强化这种协同效应,将AI能力深度融入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业务,同时为外部客户提供更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
针对组织管理问题,阿里云需要进行系统性组织变革,优化激励机制与扁平化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首先,改革职级体系,建立透明、公平的晋升机制。阿里云应简化职级结构,明确晋升标准,避免职级通胀和晋升模糊问题。同时,将股权激励与绩效更紧密挂钩,引入"股权+长期现金"的组合激励方式,并缩短股权归属周期(从每年归属1/4改为每个季度归属1/16),增加员工收入的确定性和流动性。此外,针对不同岗位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方案,如技术岗位更侧重长期股权激励,销售岗位更侧重短期现金激励,确保激励措施与岗位特性匹配。
其次,推行扁平化管理,打破部门壁垒。阿里云应减少管理层级,建立跨部门协作的敏捷团队,提升决策效率和创新活力。例如,可借鉴"云钉一体"战略的成功经验,将AI技术团队与云服务团队深度融合,共同开发面向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和发展,提升员工技能和职业发展空间,增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第三,引入外部新鲜血液,增强创新活力。阿里云应从外部引进具有创新思维和技术专长的人才,打破内部思维定式,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例如,可参考华为云引入蔡英华等外部高管的经验,通过人才引进带动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同时,建立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避免"人不如驴"的负面情绪,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综合发展路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组织变革的协同
阿里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组织变革的协同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是阿里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阿里云应持续加大在CIPU、通义千问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构建AI+云的全栈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加强技术专利布局,提升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避免技术空心化和代际鸿沟问题。根据计划,阿里云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的总和。这笔资金应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确保技术领先性和持续创新能力。
市场拓展是阿里云发展的关键支撑。阿里云应聚焦AI基础设施和全球化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国内市场,应巩固政企市场优势(政企市场收入占比已超过40%),同时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在国际市场,应差异化布局欧洲市场,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同时加强东南亚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拓展。此外,与阿里巴巴集团协同,将AI能力深度融入集团核心业务,同时为外部客户提供更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形成"云+电商+支付"的超级协同网络。
组织变革是阿里云发展的保障机制。阿里云应改革职级体系,建立透明、公平的晋升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打破部门壁垒;引入外部新鲜血液,增强创新活力;加强员工培训和发展,提升员工技能和职业发展空间。这些组织变革措施应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阿里云正从"技术先驱"向"商业引领者"转变,这一过程需要克服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组织变革的协同推进,阿里云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从IaaS主导转向IaaS+PaaS+SaaS的均衡格局,同时提升AI业务的收入占比和利润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技术层面,阿里云应充分利用CIPU和通义千问的技术优势,构建AI+云的全栈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层面,应聚焦AI基础设施和全球化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协同,打造"云+电商+支付"的超级协同网络。在组织管理层面,应改革职级体系,优化激励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引入外部新鲜血液,建立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激发创新活力。
阿里云的未来不仅在于技术领先,更在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通过系统性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阿里云有望在未来数字经济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实现从"技术先驱"到"商业引领者"的转变。
【小贴士】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7年,长期关注云计算,我们关注的对象:阿里云、京东云、华为云、腾讯云、金山云、易点云、七牛云、百度智能云、移动云、华云、青云、深信服、天翼云、浪潮云、金蝶云等。
网经社云计算台(CC.100EC.CN)是专业云计算门户,提供包括:媒体、报告榜单、融资、会议、营销、培训等服务,是云计算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云计算业内人士,欢迎咨询加微信:modaiqing166)